美国人也想拥有北欧的教育?经济学家:想得美…

续航客服微信二维码-black

紧急应对微信咨询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点击下方按钮咨询

联系客服

这篇文章探讨了北欧式教育与美国教育之间的差异,指出北欧教育注重创新、自由、幸福感,而美国教育强调竞争和学术成就。文章提到了北欧国家在幸福排行榜和儿童福祉排名中的出色表现,以及美国家长对北欧式教育的兴趣。教育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家长像北欧人一样育儿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美国的经济不平等和竞争激烈。同时,文章也涉及了中国教育的情况,指出中国在教育模式上与北欧存在一定相似之处。最后,文章呼吁平衡教育中的竞争和幸福感,为家长和孩子们创造更多元、成功的未来社会。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

最近,由著名记者周轶君担纲导演的全球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掀起一波热评,不少观众被片中芬兰教育所追求的创新、自由、个性化发展深深打动。这已经不是芬兰教育第一次吸引到全球目光了——在美国家长眼中,“斯堪的纳维亚式教育”早已成为自由玩耍、自主探索的代名词,无数家长也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北欧的孩子一样思考和创造。在许多美国人的眼中,美国孩子被“必须进入好大学”的压力所困扰,这种困扰会阻止他们找到生命中真正的激情和所爱。从美国大学退学但仍然获得事业成功的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埃利奥特·扎克伯格也常常被看做是反抗体系、追寻自我的典范。

人们对于北欧宽松而幸福感爆棚生活的印象也确实是有证据支持的:北欧人一直在盖洛普世界幸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美国仅排在第14位。北欧国家(包括荷兰在内)也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儿童福祉排名中包揽前五(衡量标准包括物质条件、健康、安全、教育、风险、住房和环境),远远领先于排在第26位的美国。美国父母的教育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就很骨感了——更坏的消息是,并且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骨感的教育现实一时半会是很难改变了…

杜普克(Matthias Doepke)是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齐里博蒂(Fabrizio Zilibotti)是耶鲁大学国际和发展经济学的教授;他们是《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的合著者。作为经济学家,杜普克教授和齐里博蒂教授认为,“像北欧人一样育儿”对于美国家长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特别是那些不能正确预判自己实际掌控力的父母。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抚养孩子的许多方式是由“经济”决定的。尽管个人偏好和价值观也很重要,但家庭如何抚养孩子深受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如今,在美国抚养孩子面临巨大的挑战。美国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经济高度不平等的社会。在工业化世界中,美国是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这种不平等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有关: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现在的平均收入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的两倍。甚至在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你去了哪所学校,选择了哪一个专业对经济前景也很重要。简言之,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会带来经济上的成功。孩子们从3岁开始就开始学习字母和数学,从小就要参加入学考试。美国大学的质量差异很大,要想进入顶级学府,需要一份近乎完美的简历。被顶尖大学录取的学生甚至需要4.0甚至更高的GPA(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完成普通课程,还要获得高级课程的额外学分)。

再看看瑞典这样经济不平等程度很低的国家是什么情况: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平均收入仅比没有上过大学的工人高25%。瑞典有好的大学,但质量相当一致,大学入学竞争远不如美国激烈。所以教育风险要低得多。与此同时,还有宽松的育儿文化和教育机构,很少对学生施加压力。大多数小孩都上幼儿园,享受很高的补贴,幼儿园的目的也是带领孩子玩耍而非学习。孩子们从7岁开始上一年级,直到六年级他们才会有“考试分数”的概念,而且几乎没有家庭作业。

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不论哪个地区的父母,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尽最大努力抚养孩子,权衡不同育儿方法的利弊,并对他们在不同社会中面临的不同激励体制做出反应。如果与前几代人相比,如今美国父母的一些选择显得极端或过于激进,这恰好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极端情况下,在美国养育孩子会变成一场“军备竞赛”,每个家庭都试图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别人前面,家庭中的每个人都筋疲力尽。近年来,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率越来越高。

鸡血父母、被动孩子、超高压学习环境、对高等教育的盲信盲从,杜普克教授和齐里博蒂教授所描述的美国式育儿,是不是听起来居然有几分耳熟?的确,我们如今正在经历的“中国式育儿”,激烈程度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学区房”到“铂金包”,从“海淀家长”到“顺义妈妈”,从“6岁男孩简历”到“量子波动速读”,这几年大火的鸡汤文甚至毒鸡汤文,总是忍不住贩卖一下和育儿有关的焦虑。也难怪,美国经济学家在思考“学习北欧教育为什么不可行”的时候,大部分中国家庭还在为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留学标化考试焦头烂额。美国人假如能够了解到中国等国家的学生单单是为了实现美国留学梦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社会和经济因素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比主观要更大,经济学家的这一研究结论虽然无法让忙碌奔走的中国家长松口气,起码可以让大家放宽心:原来我们的焦虑并不是我们本身莫名其妙创造出来折磨自己的,而是大趋势大环境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疯狂推娃”看起来是热血父母的主动选择,其实也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死死按在了爸妈的背后,在无形中推着他们向前走。

把考试作为筛选手段的结果导向型的教育确实会限制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但是这并不是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家长最担心的是如果孩子不能适应这样的制度,就会遭遇另外一样限制我们想象力的东西——贫穷。也难怪如今的我们,要把“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挂在嘴边了。

如今的美国和中国,当然是世界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有生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掐尖教育”具有优越性。别忘了,中国和美国都是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产业高度集群化的国家。而瑞典只有不到1000万人口,却催生了Skype,Spotify,Minecraft和Candy Crush Saga等高科技企业,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这至少说明,放慢竞争的步伐,为更多个人内在动力腾出空间,也可能助长技术创新的活力。

美国人想像北欧人一样轻松愉快得育儿,我们中国人也想。经济学家说,美国暂时还做不到,那估计中国家长面前的漫漫长路一时半会也望不到头。想想也是,美国大学退学的亿万富翁并不鲜见,而中国退学还能成功的恐怕寥寥无几。可是我们就算无法一步登天,直接平移到达斯堪的纳维亚的“教育乐土”,起码也可以努努力,为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创造一个包容度更高,选择更多元,成功的模样也不只一两种的未来社会。

读者可能会有以下问题:

1. 为什么美国家长对北欧式教育如此感兴趣?

- 美国家长对北欧式教育感兴趣是因为北欧教育体系注重创新、自由、个性化发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玩耍的空间,与美国教育中的竞争压力和焦虑形成对比。

2. 北欧教育和美国教育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北欧教育注重自由探索、个性发展,强调幸福感和全面发展;而美国教育注重竞争和学术成就,强调进入优秀大学和取得学术成功。

3. 为什么北欧国家在世界幸福排行榜和儿童福祉排名上表现出色?

- 北欧国家在幸福排行榜和儿童福祉排名上表现出色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注重全面发展、幸福感和健康,以及社会福利和经济平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4. 教育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家长想要像北欧人一样育儿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什么?

- 教育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社会的经济不平等、竞争激烈等因素会限制父母在育儿方式上的选择,使得北欧式教育在美国实施起来面临挑战。

5. 北欧国家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 北欧国家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全面发展、幸福感和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

6. 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教育对经济成功的影响?

- 经济学家认为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成功,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并获取更高的收入。

7.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主要源自于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以及担心孩子未来无法适应社会和面临贫穷限制。

8. 如何平衡教育中的竞争和幸福感?

- 平衡教育中的竞争和幸福感可以通过提倡个性化发展、自主探索、减少过度竞争压力,以及构建更加包容和多元选择的教育体系来实现。

*简介与问答内容由人工智能chatGPT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发散,仅供参考,如有冲突请以正文内容为准

【独家稿件声明】本文为美国续航教育(Forward Pathway LLC,官网地址:www.forwardpathway.com)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美国续航教育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美国续航教育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同时在中国上海和深圳设有续航教育分部。续航教育自2013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研究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发展与趋势,提供最专业的美国留学一站式服务,获得美国国际招生协会AIRC及国际教育顾问委员会ICEF的双重认证。

美国招生协会
AIRC权威认证

100%
开除应对成功率

2天内
获得合作院校I-20

点击了解详情

留学紧急应对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第二次机会

续航客服微信二维码-black

咨询紧急应对详情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点击下方按钮咨询

联系客服

觉得有用的话就评价/分享一下吧~

留学宝典

美国留学宝典

史上最全留学指南

联系我们

24小时在线客服咨询

 续航教育企业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

或点击下方按钮


联系电话:
+1 412-230-8666

邮箱:
[email protected]

Generic filters
Exact matches only